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 |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十年耕耘,北京職教何以扎根非洲

2025年06月11日09:29 | 來源:前線
小字號

6月1日至27日,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6月11日聚焦——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以產城教融合為特色,打造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工匠搖籃"。學校通過"五聚焦五打造"構建5大專業群,開設無人機等10個新專業﹔創新"六共六融"校企模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人工智能市域產教聯合體和8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創建中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等國際化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學校以數字化賦能人才培養、產教協同服務首都建設的實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示范樣本。

隨著中非產能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中國職業教育已成為中國教育對非開放新的支撐點以及中非經貿和人文交流合作新的載體。

中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簡稱“中贊職院”)成立於2019年,是全國首家開展學歷教育的海外職業院校,是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試點項目的重要成果。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簡稱“北工院”)是首批參建中贊職院的國內8所職業院校之一,從2015年參與試點項目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10年裡試點項目從“試驗田”變成“示范田”,北京職教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如今職教隨企出海已從新事物演進為中國職教特色。

北工院黨委書記田紅芳出訪中贊職院

北工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柳長安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非合作賦予了中國職教歷史使命,中國職業教育迎來走向世界的歷史機遇。幫助本土勞動者掌握技能,提高年輕人就業率,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生,服務中資企業,這是以職教之力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答案。

標准破冰:中國職教方案首入非洲國民教育體系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難以支撐產業一線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當地雇員中文能力有限,與中國企業文化融合困難,這些都影響了中資企業發展,也影響了所在國的工業化。雖然看到了症結,但如何破冰?怎麼發展?職業教育海外辦學無先例可循,因此“摸著石頭過河,先出去再說”似乎成了擺在北工院面前的唯一選項。

當首批教師踏上贊比亞土地時,眼前的現實困境令人揪心:工業化基礎薄弱、職教體系空白、專業教學標准缺失,中贊職院的破局之路充滿挑戰。

海外辦學,標准先行,這是北工院的破冰方法。集結行業專家與骨干教師,北工院歷時三年終於研制出自動化與信息技術、珠寶設計與加工兩大專業標准。“我們以中國職教標准為藍本,但絕非簡單復制。”北工院國際處副處長、首任外派教師謝麗杲回憶道。2019年,自動化專業標准通過贊比亞職教局(TEVETA)認証﹔2021年,珠寶專業標准再獲認可。這標志著中國職教標准首次被納入其他國家國民教育體系,填補了贊比亞職業教育領域的專業空白。

中贊職院-北工院圖書發布會暨圖書捐贈儀式

標准落地需要配套資源支撐。北工院團隊相繼開發《AutoCAD制圖》等17本英文專業教材、《珠寶鑒定與加工》等4本工業漢語教材及35門國際化課程,構建起涵蓋“語言-技能-文化”的教學資源矩陣。2025年4月,北工院黨委書記田紅芳出訪贊比亞,將300冊自行開發的教材連同400冊中文書籍捐贈給了中贊職院,這一捐贈活動引來了贊比亞國家電視台的跟蹤報道,中贊職院贊方院長Joric Yamvwa說,“這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感謝北京”。贊比亞職業教育訓練管理局局長Cleaphaus Takaiza在捐贈儀式上感慨:“這些教材不僅是知識載體,更是改變命運的種子。”

雙軌育人:鍛造“精技術、會中文、融文化”的復合匠才

在中贊職院孔子課堂,計算機漢語課正在進行,具有計算機專業背景的本土中文教師Tek將專業術語融入計算機實操場景教學,幫助學生掌握開機、打字、復制、粘貼等關於計算機操作的核心中文詞匯,這種“任務驅動式”法,正是北工院獨創的“工業漢語+職業技能”教學模式。

“我們堅持以語言為橋,以工業為翼,”孔子課堂負責人馬雋介紹,“課堂創新推出‘工業漢語+文化體驗+技能提高’特色教學,培養‘精技術,會中文、融文化’的復合型人才,90%的畢業生都進入了中資企業工作,深受企業的認可。”

畢業生翎格博的蛻變最具說服力,這位自動化與信息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不僅專業技術精,還能講流利的中文,回想當年入學時,他連電腦開關都找不到,到現在已成長為能獨立排查PLC系統故障的技術骨干,22歲的翎格博也因此成了家裡收入的頂梁柱,他的故事被中色盧安夏穆利亞西礦贊方經理稱為“中贊職教合作的最佳代言”。

如今,中贊職院已形成學歷教育、技能培訓、遠程教育和中文教育四位一體的教育體系,累計培養“中文+職業技能”人才超1500名。

產教共生:構建“企業離不開、非洲用得上”的共贏生態

今年開始,中贊職院與中國十五冶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十五冶”)合作開展的首個海外央企訂單班正式開課,這標志著產教融合在贊比亞邁出堅實步伐,為構建“企業離不開、非洲用得上”的共贏生態注入新動力。

訂單班採取“工學一體化”的模式,校企共同制訂方案,十五冶中方工程師直接參與教學,課程與企業需求高度契合,學員畢業后可直接入職,節省了大量企業人力成本。十五冶訂單班彰顯了“需求導向”的辦學邏輯,未來,中贊職院還會開設更多的企業訂單班,滿足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中贊職院的產教融合模式成效顯著,還產生溢出效應,北工院將實踐經驗凝結成理論成果,2022年學校以“四方聯動、標准引領、語技融合”——職業院校“走出去”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為題,申請並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將“中贊經驗”推廣至塔吉克斯坦、緬甸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形成可復制的職教國際化模式。

北工院黨委常委、副院長高士吉說,這不僅是職教出海的成功實踐,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范例,為中贊乃至中非合作描繪出更加美好的未來畫卷。

十年回望,職教絲路再啟新程。從“走出去”到“扎下根”,北工院用十年時間探索出了職業教育國際化的路徑:以標准為基、以語言為橋、以文化為魂,讓本土技能人才成為文明互鑒的使者。

不忘初心,十年深耕,北京職教已然在非洲這塊土地扎好了根。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北工院黨委書記田紅芳表示:“未來北工院會聚焦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以‘未來非洲職業教育’為契機,繼續辦好中贊職院,讓更多非洲青年通過職業教育改變命運,讓中國職教在世界舞台綻放光彩。”

作者:馬雋 孟晴 張珺瑜(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