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 | 北京科技職業大學:向新而行,為首都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即戰力”

6月1日至27日,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6月12日聚焦——北京科技職業大學。
北京科技職業大學堅持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專業設置緊密契合北京市高精尖產業體系,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和校地共生發展,構筑賦能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的“五條線”,學校被譽為“工匠搖籃”,為首都發展培養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樹立了服務區域經濟的職教典范。
學校用於學生崗位實踐和執照培訓的飛機
“低空經濟”在2024年全國兩會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北京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低空經濟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明確提,出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重點發展通用航空、無人機、航空物流等產業。面對首都航空產業年新增2000名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北京科技職業大學(簡稱“北職大”)航空工程學院以“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三教統籌協同創新為抓手,構建“學歷教育+執照培訓+企業實踐”一體化育人體系,3年累計輸送500余名高素質技術骨干,就業對口率超80%,成為首都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蓄水池”與“技術策源地”。學校黨委書記張啟鴻表示:“職業教育的價值,在於為城市發展提供‘即戰力(即刻就能投入工作的戰斗力)’——學生畢業即頂崗,技術落地即賦能。”
從“校企合作”到“產教共生”,重構人才培養邏輯
飛機維修專業訂單班學生正在進行民航維修執照實戰考核
面對傳統職業教育“培養標准滯后產業需求”的挑戰,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早已超越簡單的“實習基地挂牌”模式,形成“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成果共研”的命運共同體。
全真課堂:波音737上的“毫米級”實戰。在北職大航空維修實訓基地,波音737客機、多尼爾328飛機與32個仿真實訓室組成“全真化”課堂。學生從大一入學起,便在企業導師指導下參與真實飛機的拆裝、檢修和維護。2023級學生張翼說:“第一次拆裝起落架時,企業導師要求誤差必須控制在0.5毫米以內,這種嚴謹讓我深刻理解了‘飛行安全無小事’。”
學院與企業共建“雙主體”管理委員會,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流程。從課程設計、實訓標准到考核認証,均嚴格對標民航維修行業規范。航空工程學院院長肖瑩說:“學生使用的工具擺放順序、維修記錄格式,甚至安全警示標識的位置,都完全復制企業生產場景,確保‘零適應期’上崗。”
數據印証:85%訂單培養率的“北職大答案”。近3年,學院訂單培養的畢業生中,85%進入首都航空產業鏈。2022屆畢業生王澤成如今負責大興機場波音機隊的起落架檢修,他說:“在校時拆裝了上百次起落架,企業導師的‘毫米級精度’要求,讓我上崗第一天就能獨當一面。”
學校黨委書記張啟鴻在調研航空工程學院時強調:“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在於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我們要以更高標准推進產教融合,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掌握真技術、錘煉真本領。”
從“技術應用”到“行業賦能”,鍛造新質生產力引擎
智能化實訓系統下的航空工程教學場景
當低空經濟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學校敏銳捕捉無人機巡檢等新興需求,在航空維修智能化領域進行系列創新,推動“北京智造”向航空高端服務延伸。
AI+5G:破解行業“卡脖子”難題。在維修車間,一款由北職大師生研發的飛機智能檢測裝置正在高效運作。該裝置通過AI圖像識別技術,將故障排查效率提升40%,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並規模化應用。研發團隊成員、學生劉潤澤說:“為了調試算法,我們在機庫連續奮戰兩周,企業甚至開放了未公開的故障數據庫,這種信任遠超普通校企合作。”
“有組織科研”驅動產業躍遷。學校將企業真實需求轉化為科研課題,近3年完成橫向課題8項,獲專利幾十余項,技術成果為企業年均降本增效超百萬元。2024年,針對低空經濟無人機維修人才缺口,校企聯合開發培訓模塊,引入5G通信和智能傳感技術,首批學員已被臨空經濟區重點企業預定。“職業教育必須與科技革命同頻。”校長王偉指出,“我們正推動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這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內涵。”
從“技能輸送”到“生態共建”,書寫職教“首都答卷”
在學校民航科普教育基地,一場別開生面的“航空開放日”正在進行:小學生們戴著VR眼鏡體驗無人機巡檢,中學生在波音737模擬駕駛艙嘗試起降,家長們則圍在“低空經濟人才需求”展板前仔細觀看。這是學校服務首都發展的一個縮影。
科普先鋒站:播種“航空強國”種子。北職大實訓基地的“航空夢想實驗室”定期會迎來一批小訪客。中小學生們通過VR模擬飛行、無人機拆裝等體驗項目,近距離感受航空魅力。六年級學生張佳寧興奮地說:“原來擰螺絲也能守護飛行安全,我將來要做‘飛機醫生’!”
人才蓄水池:構建“全周期”培訓體系。作為北京市唯一具備民用航空器維修執照培訓資質的高職院校,學校建成覆蓋“學歷教育+技能培訓+資質認証”的立體培養網絡。近3年來,為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8.6萬學時,百余名技術骨干在這裡完成從“傳統技工”到“智能維修工程師”的轉型﹔聯合行業協會制定《航空維修人才能力標准》,推動京津冀地區資質互認。
學校黨委書記張啟鴻表示:“未來,我們要加速布局符合未來產業發展、服務新質生產力需要的職業本科專業,加快建設對接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超大城市運行管理、高品質民生需求的創新平台。”校長王偉在課上寄語學生:“職業教育的價值,在於成為城市發展的‘賦能者’。”這一理念在學院的實踐中持續深化——當一批又一批學生帶著民航維修執照踏上崗位,當無人機巡檢系統在大興機場上空劃出優美弧線,北職大正以三教統籌的“密鑰”,打開職業教育服務首都發展的新空間。
作者:肖瑩 劉志軍 趙艷 陳楠 李瑋 孫浩(北京科技職業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