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

——弘揚吳孟超院士科學家精神主題教育宣傳日活動側記

2025年06月16日08:47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

“科研是為臨床服務的,不是寫論文的工具。要讓年輕人記住:患者床前的腳步,比實驗室的數據更重要。”站在大屏幕前,再次聽到“中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的聲音時,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臨床研究院院長沈鋒眼圈紅了。作為吳孟超的學生,沈鋒一直奮戰在攻克肝癌的第一線。

6月12日上午,吳孟超院士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正式落成。為弘揚吳孟超院士“四勇(永)”精神(勇闖禁區、勇於創新、永不滿足、永遠爭先),該基地特別組織開展了弘揚吳孟超院士科學家精神主題教育宣傳日活動。在與基地創新設置的吳孟超數字人進行超時空對話時,在場觀眾無不動容。

該基地是吳孟超院士實証實物最豐厚、原始史料最健全的綜合教育基地,生動呈現了這位醫學泰斗“一生披肝瀝膽、一心報國為民”的生命軌跡。

我國是肝癌高發國家,但肝臟外科卻一度被認為是“生命禁區”。上世紀50年代初,國內肝癌防治領域一片空白,身為外科醫生的吳孟超開始向肝臟外科領域進軍。一位國外專家看到吳孟超簡陋的研究環境后傲慢地說:“中國肝臟外科要趕上我們的水平,起碼要30年!”

“吳孟超聽后,憤然寫下了‘臥薪嘗膽、走向世界’8個大字,立志將自己的奮斗方向與黨和國家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現場解說人員對參觀者說道。

從那天起,吳孟超帶領的三人小組不斷挑戰著肝臟外科的禁區,創造了無數個“第一”和“之最”。吳孟超及其團隊創下的15項重大醫學成就,包括至今保持世界最大肝臟腫瘤切除紀錄的18公斤特大肝血管瘤瘤體標本實物的展陳,成為科學家精神的最佳注腳。

了解到這些故事后,不少前來參觀的學生,紛紛在留言簿上寫下感受。

因為長年握手術刀的原因,吳孟超的右手食指第一個關節向掌心處蜷起,中指則向無名指方向偏斜,食指和中指的第一節形成了一個小小的“V”字。這雙手,在肝臟這個“生命禁區”破譯生命密碼,把萬千病人拉出了生命的絕境。

為此,基地特別設置了吳孟超手印互動區。來自上海市嘉定區某學校的一位學生將手掌按壓在吳孟超院士手印模型上。看到電子屏彈出的文字——“您是第101位精神傳承者”,她激動不已。

該基地設置的吳孟超數字人,精准復刻了吳孟超的音容笑貌與言談風格。參觀者紛紛在現場與吳孟超數字人展開超越時空的對話。

對話現場氛圍庄重、熱烈又飽含溫情和敬意。

“請您放心,我們會帶著‘四勇(永)’精神,繼續攀登醫學高峰。您還有什麼想對年輕一代說的嗎?”在對話的最后,沈鋒問。

“記住,咱們是醫生,更是戰士!只要還有一個患者需要我們,就要沖鋒在前。”吳孟超數字人說道。

同樣參與對話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兆申感慨萬千:“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互動體驗,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讓吳孟超院士的醫者仁心與科學精神在新時代以全新的形式得以延續,激勵著更多人投身醫學事業,為守護人類健康不懈努力。”

吳孟超是我國醫藥衛生領域首位獲得小行星命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展廳內,高懸著直徑7.6米的小行星“吳孟超星”的造型,這代表著吳孟超76年的醫學生涯。

“吳孟超院士用99年的傳奇人生、76年的懸壺濟世、65年的丹心向黨,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內涵。基地的建成,不僅是對吳孟超院士的永恆紀念,更為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樹立了精神標杆。”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周全說。(記者 張 強 通訊員 曹 希)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