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 | 北京城市學院:與時俱進、與“市”俱進 服務城市發展之“急需”與“必須”

6月1日至27日,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6月14日聚焦——北京城市學院。
北京城市學院成立於1984年,是新中國第一所國家承認學歷的民辦高校和全國首批民辦本科院校、研究生培養單位之一。北京城市學院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堅持公益性質放在首位,秉承“改革探索、勤奮進取、艱苦創業、開拓前進”的校訓,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堅持以服務城市發展之“急需”與“必須”為目標,探索差異化發展之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堅持校城融匯、產教融合,致力於培養應用型人才、發展實用性科研,探索出一條扎根中國大地辦中國特色民辦高校的發展新路,被表彰為全國教育先進單位。
在建校40余年的發展中,北京城市學院逐漸形成了三方面的特色:一是強化“市民大學”的屬性﹔二是強化“產業伙伴大學”的特色﹔三是強化都市性高校的定位。
近年來,對照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北京城市學院緊貼一線需求,與時俱進、與“市”俱進,探索出一條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校地融合的特色發展道路,培養了大量城市管理、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城市文化、城市服務等領域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不斷提升服務北京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供給能力和質量。
北京城市學院著重以三個“緊貼”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一是緊貼首都經濟發展需求,政產學研“京城”合作﹔二是緊貼首都文化建設需求,京味文化創新傳“城”﹔三是緊貼首都社會治理需求,凝智聚力共筑新“城”。
經過多年來不懈努力,北京城市學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成立北京城市學院新時代社會工作發展研究院,響應國家戰略,賦能學科發展,學校連續5年承擔“優才計劃”,指導形成全市范圍的三級督導體系,完成數百名社區優才培養工作,助力培養了一批推動首都社會治理創新的生力軍。
建立中華文脈與活化利用基地,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學校已逐步探索出了一條數字文物產學研創用相結合的一體化發展路徑,並與首都博物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天壇公園等文博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聚焦國家和北京市重大需求,聯合開展文物保護領域的合作研究,助力北京市“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城市規劃與城市更新領域成果顯著,師生團隊扎根街(鎮)社區(村),編制規劃設計方案200余項,獲評北京市優秀責任規劃師11次、北京市“百師進百村”活動優秀策劃方案3項,房山志願服務團隊編制的災后重建規劃方案在2024年首都應急管理創新案例征集活動中獲最佳應用案例獎。
成立國內首個不動產登記“眾城智庫”,承擔北京市、雄安新區等地方政府改革實踐應用研究課題118項,參與研究和制定立法和規范性文件(專家建議稿)30個,提供研究和咨詢報告300余篇,在專業領域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攜手北京京劇院成立葉盛蘭大劇院,大劇院自2020年成立以來,面向校內外開展13場京劇演出及京劇藝術教育,惠及中小學生和居民2000余人,助力京味文化的傳播與普及。
作者:北京城市學院 高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