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 | 北京政法職業學院:校地共建工作室 政法智慧助善治

2025年06月16日15:53 | 來源:前線
小字號

6月1日至27日,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6月15日聚焦——北京政法職業學院。

作為北京市唯一一所政法類高職院校,北京政法職業學院以法治為基、以創新為翼,在產教融合的實踐中書寫著職業教育服務首都發展的時代答卷。從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到國際法治的“對話窗口”,學院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法治護航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春日,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實訓室內,一場模擬“社區議事會”正在進行。北京市大興區清源街道棗園社區書記李茂會化身“居民”,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學生張佳怡手持議事規則卡片引導流程:“李阿姨,樓門改造方案可以按‘提案附議表決’三步走,您看這樣能兼顧效率與公平嗎?”這場沉浸式模擬教學,正是學院與大興區共建“基層社會治理與發展大師工作室”的日常縮影。近年來,北京政法職業學院以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為支點,通過校地共建、賽事驅動、資源賦能三大路徑,為首都基層治理鍛造了一支“懂法律、通社工、善治理”的政法社工隊伍,探索出職業教育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的“京政院樣本”。

從“協議文本”到“治理實踐”的深度轉化

“這份協議簽署不到一個月,我們就迎來了首批359名社區工作者培訓學員。”專業負責人對校地合作的快速落地記憶猶新。依據《校地合作框架協議書》,學院與大興區創新構建“政居學企社五方聯動”機制,並在“基層社會治理與發展大師工作室”中生動實踐。

工作室匯聚學院專業教師團隊與大興區的社區治理專家,27名專家共同編撰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創新引領研究——北京大興基層社會治理典型案例經驗集萃》,提煉自大興區內的111個鮮活案例。“這些案例不僅是教材,更是基層工作者的‘工具書’。”參與編撰的鎮街干部表示。在舊宮鎮黨群服務中心開展的“糖友互助?健康同行”小組活動中,學院師生們應用《集萃》中的服務模式,成功搭建社區糖尿病患者互助網絡。學院與大興區20個街鎮共建的實習實訓基地,成為踐行“服務學習”創新教學模式的練兵場。在首座御園社區“樂享銀鈴”活動現場,社區專業的學生翟璐瑤正教老人制作短視頻——這個由教師指導、學生自主設計的服務項目已連續開展6期。大興區社會工作者協會會長李歡歡評價:“學生帶來的不僅是人力,更有‘00后’的創新視角與青春活力。”

社區專業學生正在教老人用手機制作短視頻

“職業教育必須拆掉圍牆。”現代管理學院院長王奇峰指著校內的“基層治理與發展大師工作室”說,這120平方米的空間,既是教師科研站,也是社區書記的“智庫客廳”。觀音寺街道的“八度議事廳”、大興區街道社工站建設評估標准等創新成果,均在此孕育。

這種深度合作還體現在人才的雙向交流上。校地共建的“大興區基層治理與發展培訓基地”項目已開展培訓10期,覆蓋社工平台人員、農村干部、鄉村振興協理員、新入職社區工作者及社區副書記等逾2000人次。同時,各鎮街社區書記也走進課堂,將“老舊小區改造”“樓門文化建設”等基層治理的現實課題帶入人才培養環節。

以專業競技鍛造實務能力

“請根據社區實際情況,設計志願服務方案。”在大興區第二屆社會工作職業技能大賽現場,選手們直面真實的社區治理難題。這場吸引2854名社區工作者參與的賽事,已成為校地共育人才的品牌項目。學院社區專業教師團隊全程主導賽事設計,將“理論筆試+方案策劃+情境展演”三環節與基層治理實踐緊密結合。

大興區第二屆社會工作職業技能大賽情境展演環節決賽現場

“從首屆大賽開始,我們就堅持‘真題真做’原則。”負責賽事組織的教師介紹。在2023年舉辦的首屆大賽中,觀音寺街道代表隊的“社區資源整合”方案賽后即應用於當地社區治理﹔2024年第二屆大賽聚焦鄉村振興主題,團體一等獎作品——青雲店鎮的《社會工作助推果園產業發展》,以情境展演的方式,生動再現了農村社工站建設的創新實踐。

學生邱石作為首屆大賽志願者,對亦庄鎮參賽隊作品《文明養犬亦家親》中處理社區養犬糾紛的細節印象深刻:“他們用‘情感賬戶’理論化解對立,比課本上的溝通模型更生動鮮活!”

大興區首屆社會工作職業技能大賽在北京政法職業學院舉辦

“同學們看,這個案例裡社工犯了哪些程序錯誤?”在“社區建設理論與實務”課堂上,教師為同學們播放大興區社工技能大賽的實況視頻。畫面中,參賽選手因未告知服務對象隱私條款被扣分,引發學生熱烈討論。這種“大賽案例進課堂”的模式,已成為學院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教學常態。學院將獲獎方案轉化為教學實訓場景,構建“賽場—課堂—社區”的閉環,實現學生能力與行業需求的“零時差”對接。正如杜志勇副院長所說:“大賽既是對社工能力的檢驗,更是對育人成效的考核。”

打造沒有圍牆的“雲端學院”

登錄學院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資源庫,“校地合作”專區格外醒目。這個訪問量超600萬人次的平台,收錄了2000余條專業資源,已成為校地共建共享的智慧寶庫。

資源庫項目建設團隊介紹:“我們專門開設了‘大賽專欄’,將兩屆職業技能大賽的優秀方案、視頻資料上傳共享。”此外,資源庫還支撐著“新入職社區工作者培訓”“鄉土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社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培訓”等多項校地合作項目。

線上線下的融合培訓則更具特色。在大興區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培訓班上,學員既能在課堂聆聽專家講授,又可以通過資源庫隨時復習。“三天的培訓雖然時間不長,但內容卻豐富實用。”參訓學員反饋道。正是這種“時時可學、處處能學、人人皆學”的便利,使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資源庫服務用戶快速增至7000余人。

“職業教育服務基層治理,不是簡單‘送人才’,而是要讓校地成為相互賦能的‘命運共同體’。”北京政法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朱光好在校地合作簽約儀式上的一席話,道出了校地合作的實踐精髓。從大師工作室的“把脈開方”到職業技能大賽的“以賽代訓”,從教學資源庫的共建共享,到繼續教育培訓的精准供給,從專家智庫精品課程到鎮街實訓基地的“田間課堂”,隨著“政法社工”品牌影響力的持續擴大,北京政法職業學院正為新時代首都基層治理注入不竭的專業動能。

作者:張菡(北京政法職業學院)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