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 | 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司法鑒定“破圈”,為首都法治建設注入新活力

2025年06月16日15:57 | 來源:前線
小字號

6月1日至27日,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6月15日聚焦——北京政法職業學院。

作為北京市唯一一所政法類高職院校,北京政法職業學院以法治為基、以創新為翼,在產教融合的實踐中書寫著職業教育服務首都發展的時代答卷。從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到國際法治的“對話窗口”,學院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法治護航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作為北京市唯一面向公檢法系統培養司法鑒定技術人才的高職院校,北京政法職業學院正以“專業破壁”的姿態,將高深的司法鑒定知識轉化為市民觸手可及的法治工具。通過與北京中海義信司法鑒定所共建產教融合共同體,學院不僅打通了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最后一公裡”,更讓司法鑒定從實訓室走向街頭巷尾,成為首都法治建設的“毛細血管”。

專業“下沉”:從課堂到街頭的雙向奔赴

2024年3月的北京,春風拂過楓藍國際購物中心廣場,一場別開生面的“法律市集”在此拉開帷幕。這是北京政法職業學院與北京中海義信司法鑒定所聯合打造的“司法鑒定進萬家”系列活動。不同於傳統的普法宣傳活動,這場市集以“解密司法鑒定”為主題,通過沉浸式體驗讓市民近距離接觸法醫物証檢測、電子數據取証、文書痕跡鑒定等前沿技術。

北京政法職業學院與北京中海義信司法鑒定所聯合開展的司法鑒定公益咨詢活動現場

一位市民好奇地問:“我一直不太明白,司法鑒定到底是怎麼回事,什麼樣的情況需要做鑒定呢?”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司法鑒定技術專業的李老師微笑著回答:“像交通事故中涉及的傷殘等級認定、民事糾紛裡關於筆跡真偽的判斷、涉案人手機數據的提取與分析等情況,往往就需要司法鑒定來提供科學依據。”負責司法鑒定電子數據方向的劉工還向群眾詳細地演示如何從刪除的照片中恢復關鍵信息。“像這樣的技術應用,在婚姻家庭糾紛、知識產權侵權等案件中至關重要。”看完演示,現場不斷傳來驚嘆聲:“原來手機裡隱藏的數據這麼重要!”市民的熱情讓這場公益咨詢活動瞬間有了溫度。

市民在活動現場學習司法鑒定相關知識

這種深度融入社區的場景,正是學院近年來推行的“三階四維”實踐教學體系的縮影。所謂“三階”,即基礎認知、模擬實訓和實戰參與三個階段﹔“四維”則涵蓋司法機關、鑒定機構、企業法務、普通民眾四大維度。“司法鑒定不是‘高冷’的科學,而是守護公平正義的武器。我們一直致力於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司法鑒定作為法治建設的重要一環,讓公眾深入了解它,是提升全民法治素養的關鍵一步,也是我們學院服務首都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北京政法職業學院信息媒體學院司法鑒定技術專業主任張躍軍副教授的這番話,道出了學院推動專業力量下沉的核心邏輯。

創新“破圈”:法治教育也可以很“潮”

為了讓咨詢活動更具吸引力,進一步提高公眾參與度,北京政法職業學院與北京中海義信司法鑒定所精心策劃的“場景化普法”模式,將專業性與趣味性深度融合。在楓藍國際購物中心廣場的“法律市集”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司法鑒定知識闖關賽”成為全場焦點。參與者可以通過手機掃碼進入答題系統,系統實時生成包含AR特效的互動題目。當屏幕上出現“電子數據恢復現場”的3D建模場景時,選手需在10秒內判斷“微信聊天記錄刪除后能否復原”,正確答案揭曉時,虛擬數據流便會化作金色粒子特效環繞屏幕。

活動設計的20道競答題既包含基礎概念辨析,又融入了社會熱點案例。例如“以下哪種情況不屬於司法鑒定的范疇?A.親子鑒定 B. 寶石鑒定 C.工程造價鑒定”,正確答案B選項一經揭曉,便引發了現場民眾的熱烈討論。司法鑒定專業教師王老師現場解析:“根據《司法鑒定執業分類規定》,工程造價鑒定屬於‘其他司法鑒定’范疇,但常被誤認為商業行為。這種認知偏差正是普法需要破解的痛點。”

互動環節創新採用“積分盲盒”方式,參與者每答對3題即可解鎖一個司法鑒定知識盲盒,盲盒內包含《司法鑒定程序通則》漫畫手冊、痕檢工具盲盒等內容。大三學生小林在抽到“微量物証採集工具套裝”后興奮地表示:“原來鑒定人員用鑷子提取指紋殘留物的手法,和考古發掘一樣講究!”

司法鑒定技術專業學生在學院實訓基地開展電子數據鑒定取証

司法鑒定技術專業學生在學院實訓室學習

這種“場景化普法”的背后,是學院與中海義信構建的“雙循環”人才培養生態機制。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司法鑒定專業的教師團隊,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素養。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北京中海義信司法鑒定所兼職,在參與真實案件鑒定后,帶著最新案例、最前沿的技術走進課堂,形成“上午授課、下午辦案”的工作模式。北京政法職業學院正以“破圈”思維重塑普法范式,讓法治精神在互動體驗中生根發芽。

生態“共建”:打造法治服務共同體

司法鑒定的普及不能靠單打獨斗,必須構建“校-政-企-社”協同生態。此次公益咨詢活動的成功舉辦,正是學院與北京中海義信司法鑒定所長期深化合作的成果。雙方建立了定期交流機制,共同商討如何更好地開展司法鑒定知識普及活動,從活動策劃、人員安排到物資准備,每一個環節都精心打磨。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志願者參與活動籌備和現場服務,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專業知識,增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下一步,將把此類活動推廣到更多社區、學校和企業。

同時,雙方還計劃將合作拓展至更廣闊的領域,比如聯合研發“AI普法機器人”,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為市民提供24小時司法鑒定咨詢服務。學院希望通過一系列活動,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讓更多人了解司法鑒定在維護公平正義中的重要作用。當校、政、企、社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司法鑒定便不再是冰冷的實驗室技術,而是成為滋養法治社會的源頭活水。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每個參與者既是普法受益者,又是法治建設的推動者,共同編織出首都法治文明的錦繡畫卷。

從街頭咨詢到技術賦能,從單向普法到生態共建,北京政法職業學院的實踐揭示了一個深刻命題:法治建設的生命力,在於讓專業力量與公眾需求“同頻共振”。當司法鑒定走出象牙塔,化作市民手中的維權利器,首都的法治底色便愈發清晰而溫暖。

作者:張躍軍 付忠勇(北京政法職業學院)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