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北京工業大學:以科研硬實力全方位助力新時代首都發展

6月1日至27日,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6月19日聚焦——北京工業大學。
作為唯一一所同時進入“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的北京市屬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校65年來,北京工業大學始終堅持“立足北京,服務北京,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辦學定位,充分發揮“以工為主的多科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優勢,主動適應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
北京工業大學著力構建“一流工科、優勢理科、特色文管、精品藝術”的學科建設格局,加快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持續提升前沿基礎研究水平,強化有組織科研模式,積極推動場景牽引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策劃重大科研項目,強化和頭部企業的合作對接,全方位促進科技成果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
充分發揮“土木工程”一流學科優勢,積極踐行“首都重大工程有貢獻,國家超級工程有身影”的鄭重承諾。近年來,相關科研團隊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大興國際機場、北京新首鋼大橋、北京-雄安高速高架橋、20余個城市地鐵、新京張鐵路隧道、2022年北京冬奧會場館等多項重要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2023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工大土木工程學科帶頭人杜修力擔任主任的橋梁工程安全與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成立,為學校瞄准未來建筑持續服務北京城市更新,提供了重要平台。
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環保產業,以科技硬實力助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多年來,北工大喬俊飛教授帶領團隊深耕智慧環保領域,致力於人工智能前沿理論研究和污染治理關鍵技術攻關。從污水處理到固廢焚燒、大氣治理,喬俊飛教授團隊攻克了污染物實時精准檢測與污染治理過程協同優化控制等多項技術難關,獲得近百項國內外發明專利,填補了行業領域技術空白,使污染防治的中國方案走向世界。
面向“雙碳”戰略目標,切實回應超大城市都市圈材料循環低碳再生和無廢城市運維的迫切需求。整合創新資源和理工科優勢力量,為北京這一超大城市資源高效高質利用和“雙碳”戰略目標實現,提供了新材料技術源頭創新成果和關鍵材料支撐。2024年,由北工大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擔任主任的材料循環低碳再生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建設,為市屬高校牽頭的第一個。
推動新文科建設,發揮高端智庫優勢。從2010年至今,持續跟蹤北京社會建設進展,連續15年發布《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藍皮書,分析北京社會建設的主要成就和機遇挑戰,對北京社會建設提出政策建議。該系列藍皮書在社會上和學術界產生較大反響,獲第四屆和第五屆“優秀皮書獎”二等獎和北京社會建設研究優秀成果特等獎。?2024年,北工大獲批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標志著該學科實現了新的發展跨越?。
推動“藝術+科技”融合發展,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近年來,北工大藝術設計團隊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彩車設計、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主題雕塑創作、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休戰牆壁畫設計、北京中軸線申遺、老城改造、北京市首個“碳中和”主題公園設計、北京市首份產業地圖上線網站設計等多項重要任務中貢獻專業智慧和力量,以實際行動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作 者:鐘嶷盛 劉瀟 劉曉遲(北京工業大學)
來源:前線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