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 | 北京農學院:打造社會服務的“北農樣板”

2025年06月23日10:22 | 來源:前線
小字號

6月1日至27日,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6月23日聚焦——北京農學院。   

近年來,北京農學院發揮農林教育優勢,深度參與首都“百千工程”,創建一批鄉村振興驛站,打造服務鄉村振興的“北農樣板”,構建起“科技賦能、人才下沉、成果轉化”三位一體、具有“農科特色、首善標准”的社會服務新格局。

原標題: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 | 北京農學院①:打造社會服務的“北農樣板”

近年來,在聚焦種業之都源頭攻關,錨定農業中關村科技創新主戰場,輻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思路下,北京農學院建成了涵蓋外籍院士工作站、鄉村振興驛站、教授專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特色產業研究院、博士農場和科技副總等多種類型的“一院多站”創新平台矩陣。學校黨委副書記、院長段留生介紹說,學校通過“院士領銜、多學科協同、師生共創”模式,推動社會服務由點及面系統提升,形成“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升級-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環,切實“把論文寫在京華大地上,把成果凝結在農民的收獲裡”,打造出社會服務的“北農樣板”。

科技賦能擦亮“農業中關村”金名片

在昌平區興壽鎮辛庄鄉村驛站,北京農學院的師生團隊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為搭建新創客與老村民互通互聯的橋梁,他們深入挖掘村史,整理編撰了8萬多字的《辛庄故事集:新老交織的篇章》,助力鄉風文明建設。

學校深度參與首都“百千工程”建設,組建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專家團隊,在昌平、密雲、懷柔、平谷等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立了4個鄉村振興驛站,多維度提升農業農村發展水平。昌平興壽鎮辛庄驛站的師生團隊從村庄規劃入手,駐村進行長期調研,形成“村容村貌整體提升規劃方案”,助力鄉村公共空間的改造與更新。針對興壽鎮的草莓產業,團隊實施種植生產全周期技術服務,編制並向周邊農業種植戶發放近千份《草莓栽培365天防治日歷》。“哪天該防啥病、用啥藥,日歷上寫得清清楚楚,就是身邊的‘技術指導’。”果農對防治日歷高度贊揚。

聚焦平谷“土特產”提質增效,學校柔性引進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安東尼·比斯利(Ton Bisseling),在平谷京瓦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利用微生物菌劑改良土壤。團隊為當地引進優質大桃品種,優化種植結構。“專家給咱挑了4個‘急性子’早熟品種,加上5個‘不早不晚’的中熟桃,從六月到十月梯次摘果,客商搶著訂,一斤能賣到15塊!”農戶笑著說,“這日子,真是越過越甜了。”

學校師生團隊進行“文創桃”桃貼技術培訓推廣

學校師生團隊進行“文創桃”桃貼技術培訓推廣

鄉村振興驛站還著眼提升大桃附加值,推廣“文創桃”桃貼技術,使大桃變身藝術品,打響北京優農品牌。在茅山后村,師生通過綠色防控技術助力“佛見喜梨”實現坐果率翻倍﹔在賢王庄,學校專家培育的甘薯脫毒種苗年產達900萬株,帶動1500人就業,形成輻射京津冀的產業示范效應。

校企融合催生種業創新加速度

聚焦種業之都建設,學校構建起跨區域、多維度的種業創新與產業服務體系:與北京綠都錦繡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河北張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面向京津冀地區示范推廣“北農103”“北農106”等特用大豆品種,推廣面積達2000余畝,並開展新品種聯合育種與種養循環試驗示范﹔與新疆九聖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甘肅臨澤瑞源種業有限公司、北京泰民同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面向內蒙古、北京、寧夏、甘肅、陝西等春播區推廣自主培育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易制種專用型青貯玉米品種20余個,累計推廣面積達200余萬畝,畝產達到5000公斤以上,相關工作案例入選第七屆省屬高校精准幫扶典型項目。

學校師生團隊自主培育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易制種專用型青貯玉米品種

學校師生團隊自主培育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易制種專用型青貯玉米品種

此外,聚焦蔬菜品種選育、動物病原檢測產品開發、獸藥研發等領域,學校選派15名“科技副總”深入企業開展聯合技術攻關,推動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

學校7位教師獲聘第二批“科技副總”

學校7位教師獲聘第二批“科技副總”

在農產品加工與食品安全領域,學校與首農集團展開合作,推廣氣調包裝保鮮技術體系,面向企業量身定制《淨菜物流管理規范》等一系列操作規程,推動鮮切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蔬菜附加值。

數字治理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學校依托智慧農業研究院,承擔北京房山周口店鎮“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任務,用現代信息技術為鄉村治理、鄉村特色產業提升、鄉村休閑旅游賦能,數字鄉村研究所團隊研發出的“數字京村”平台在全市得到部署推廣。此外,昌平區陽坊鎮四家庄村科技小院創新“道德銀行積分制”,探索形成“黨建引領+積分制+村辦老年食堂+村辦老年大學”的鄉村治理新模式,輻射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王家村、臨縣魏家灣村等地。

學校數字鄉村研究所團隊研發出具有北京特色的“數字京村”系統平台

學校數字鄉村研究所團隊研發出具有北京特色的“數字京村”系統平台

學校教師團隊積極服務北京市海澱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在圖紙上修復古今巨變的“三山五園”,並多次策劃面向廣大市民的系列成果展,同時出版《今日宜逛園》系列著作,推動優秀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依托“一帶一路”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科技創新院,學校專家團隊積極參與首都對口支援合作,常年扎根大西北開展技術培訓指導,支持新疆焉耆在10萬畝戈壁荒灘上建立國家級釀酒葡萄栽培標准示范區,累計帶動超2000人實現就業增收,幫扶案例入選教育部第七屆省屬高校精准幫扶典型項目。

學校黨委書記趙鋒表示,學校將找准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的著力點和發力點,在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想在前、干在前,當先鋒、作表率,書寫新時代強農興農的“北農答卷”,用實際行動回答好“強國建設,北農何為”這一重要時代課題。

作者:石磊 秦天螢(北京農學院)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