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科特派“妙手回春” 老果園甜蜜升級

2025年06月25日08:3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特派“妙手回春” 老果園甜蜜升級

日前,山東省科技特派員時連輝又一次來到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對這位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土壤專家來說,這裡有他的牽挂。

8年來,時連輝帶領團隊扎根沂蒙山區,通過自主研發的“有機肥+”技術體系,在當地建成100多個有機肥生產點。蒙陰縣這些生產點年處理農業廢棄物80多萬噸,使有機肥成本降低80%,每畝果園年收入增加1000多元。

廢棄物變身“液體黃金”

位於蒙陰縣西南部的聯城鎮是水果生產重鎮,但時連輝去年到蒙陰縣時,當地正遭受災害。

“我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冰雹,七成果園受災,殘次果堆積如山。”當地農民喬善安向時連輝大吐苦水。

不僅殘次果無處消納,沼液也難以處理。蒙陰縣畜牧中心主任宋西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聯城鎮是養殖大鎮,養殖量佔全縣養殖總量的一半,每年產生的大量沼液處理不了。

怎麼辦?時連輝團隊開出“藥方”——將殘次果和沼液按比例混合發酵,制備成液體菌肥。

在喬善安的果園裡,記者看到了正在發酵的菌肥。“這些菌肥主要用殘次果、沼液和時教授提供的‘配料包’及原菌液發酵而成。果樹結果的時候就多用點菌肥,收獲后就少用點菌肥。”喬善安說,市面上的菌肥大約每噸1萬多元,用時連輝的方法制作的菌肥每噸只要四五百元。

“將菌肥噴淋到果園裡,一點化肥不用,產量反增了10%。”喬善安指著密封發酵池說,“物美價廉,才能讓老百姓豎起大拇指。”

化肥替代是蒙陰林果產業轉型的重要方向。當地果農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導致化肥養分利用率低,土壤缺乏中微量元素,嚴重影響了果品品質。

時連輝深知,要改變現狀,必須從改良土壤入手。但推廣有機肥,突破口又在哪裡?一方面,蒙陰全縣每年產生45萬噸廢棄枝條﹔另一方面,蒙陰素有“中國長毛兔之鄉”美譽,糞肥資源豐富,每年畜禽糞污排放量達115萬噸。

時連輝的想法是,利用當地果木枝條、動物糞便等廢棄物,通過生物發酵技術,就近輕簡化堆肥,生產生物有機肥。

自制有機肥降本增效

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第一批技術試點工作,在蒙陰縣垛庄鎮孫家峪子村聚利果品專業合作社進行。該合作社擁有4000余畝果園,時連輝在這裡大展拳腳,進行“自制試驗”:用果枝碎屑混合豬糞牛糞,添加菌種堆肥。

孫家峪子村黨支部書記王銘聚回憶說:“20天就發酵成功,施肥后的土壤鬆得能攥出油!”他家果園第二年的優果率提升25%,果品糖度突破20度。

“如果購買商品有機肥,每噸要800元左右﹔而自制有機肥,每噸成本僅100元左右。”王銘聚說,“用了這些自制有機肥,我們的果品榮獲了15項全國蜜桃大賽金獎。”

然而,有機肥的推廣,最初並不順利。

在蒙陰縣黑石山村,果農們剛開始對時連輝的提議半信半疑。黑石山村村支書朱鳳偉坦言:“市面上的有機肥價格高,每畝至少要施1.5噸,成本在1800元以上,而且質量參差不齊。我們有心購買,但又怕效果不好。”

時連輝理解果農們的顧慮,他決定現場示范。在朱鳳偉的果園裡,時連輝指導果農制作有機肥。他將果木碎屑、畜禽糞便和微生物菌種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控制好水分、碳氮比和供氧條件,經過20到30天的發酵,產出了優質高效的有機肥。果農們驚訝地發現,自制有機肥的成本每噸僅100多元,而且質量不輸市場上的有機肥。

朱鳳偉率先嘗試使用自制有機肥,結果讓他喜出望外。他家的果園全紅果率在85%以上,糖度在17度以上,果實個頭大、著色好、糖度高、硬度高、果面光潔,實現了高產和優質的統一。朱鳳偉興奮地說:“用自己做的有機肥種地,用著放心,而且便宜,舍得多用,效果自然就好。”

蒙陰縣是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要實現果品提質增效,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大有作為。“與其把成果挂在枝頭上,給錢給物,不如讓農民學技術,給農民有發展潛力的科技項目。”時連輝說。(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 靜)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