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預警學院創新打仗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位對接戰位 課堂連接戰場


空軍預警學院實習學員在繪圖桌上分析判別空情。楊超越攝
基層骨干技師為空軍預警學院實習學員講解裝備操作流程。龔嘉駿攝
近日,某海島雷達站,天線飛旋,油機轟鳴,急促的戰斗鈴聲劃破了寂靜的夜空。
雷達站指揮室內,空軍預警學院大四學員劉程昊一臉嚴肅盯著顯示屏,手中鼠標輕點。這是他在雷達站實習的第5天,也是他第一次以“實習排長”的身份,參與到連隊的戰備值班中。此刻,他正神情緊張地盯著一批批空情。此后的數天時間裡,他都會參與指揮所作戰籌劃與指揮控制、作戰管理與情報分析、空情處置等一系列“戰味”濃郁的實踐課目。
劉程昊參與的部隊崗位實踐是空軍預警學院創新打仗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一環。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為了進一步縮短學位到戰位、課堂到戰場的距離,空軍預警學院今年首次嘗試在大四學員中遴選數十名學員組建教學改革試點班,探索教學模式創新,推進聯合辦學、開放辦學、戰教耦合,提升學院勝戰人才供給能力。
重塑專業課程體系
記者了解到,此次教學改革試點中,該院黨委緊緊圍繞“教什麼、怎麼教、誰來教、支撐教、檢驗教”5個方面,綜合考慮學員首崗任職能力需求、兵種轉型發展等因素,圍繞專業課程設置、內容質量等重點,深入分析現有課程存在問題,制定解決措施辦法,重塑專業課程體系。
空軍預警學院教務參謀高坤華全程參與了教學改革試點,對教學模式創新感觸頗深。
“圍繞實戰、著眼打贏。打仗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高坤華說,“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新課程時長增加,傳統教學時間壓縮。”
與往年課程表相比,2025年春季學期的課程中,試點班新增了多傳感器運用、多元協同探測、領導與管理藝術、崗位實踐等課程。在師資配備上,學院專門邀請來自兵種部隊、工業部門、地方院校等單位的骨干和專家,其中不乏部隊一線骨干和型號總師。他們不僅身處行業前沿,而且熟悉作戰訓練和裝備應用。
課程的優化,凝聚的是該院對戰斗力的深度思考。
“以前大四下學期課程量相對較少,如今試點班的課程新增了7門。”學員田建勇說,“隨著全新課程的上架,我們的學習方式、組訓模式都發生了變化。”
不僅如此,在今年的畢業綜合演練中,空軍預警學院還採取了“實兵、實裝、實案、成建制”實踐模式,開展“學員+教員+部隊指揮員”全程、全維、全課目部隊崗位實踐,圍繞實戰課目,與雷達某旅機動分隊同台競技,確保學員在實戰復雜場景中實踐訓練,與部隊崗位無縫對接。
實戰化教學增強本領
“這個回波有什麼特征?如何判斷這是鳥群……”日前,在某部雷達站的指揮室內,雷達站站長林嘉翔的提問聲和席位上鍵盤的敲擊聲交織在一起。這是一次課堂上難得一見,但基層經常見到的鳥群不明空情情況處置任務。
緊張的戰斗值班,面對面的實戰化教學,讓每一個空軍預警學院跟班見習的學員都充滿了緊張感。特殊空情的處置,雷達站“一號班”的視圖、視波指揮,讓學員們第一次見識到了真正的戰備值班。
教員唐翥介紹,為了全面錘煉學員空情處置、戰備值班能力,他們很多課程都在雷達方艙和指揮室裡完成。學員也全程參與戰斗值班等級轉進。雷達站站長林嘉翔有著多年戰備值班經驗,他對這群來自空軍預警學院的“小學弟”格外照顧。面對各種空情,他一邊值班,一邊講解,有時候還會趁著間隙,引導學員提問,並耐心解答。
夜深了,一天的跟班見習終於結束。而在學習室裡,一場戰備值班復盤又開始了。“鳥群的回波有哪些特點?”“鳥群的飛行速度一般是多少?”……晚上雷達站的學習室裡燈火通明,鮮活的案例、復雜的空情、及時的復盤,無不激發著學員們的求知欲。
“之前,教員催著我們補習雷達裝備、電子對抗、情報處理等知識,我總覺得還早。如今來到一線,我才感受到了真正的本領恐慌。”學員熊韋如是說。
提升論文“含戰量”
來到雷達站的第一天,來自空軍預警學院的學員謝亞橋就迫不及待拿出自己的畢業論文,向排長吳鏑請教。謝亞橋畢業論文選題的關鍵詞是“反電子干擾”。盡管已經拿到了不少部隊案例和數據,但在他看來,再多數據也比不上到一線雷達站的親身體驗。
那天,雷達站組織反干擾演練,面對滿屏的電子干擾信號,操縱員准確採取反干擾措施,在一堆雜波中及時鎖定了空情。謝亞橋不僅全程參與演練,還在操縱班長的指導下親自上手進行操作。這些寶貴經驗讓謝亞橋對論文方向有了更多靈感。
同樣找到論文寫作方向的還有學員許利強。開題前,他把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創新點向導師作了匯報。還沒等他匯報完,導師就打斷了他的發言:“‘戰味’不強、創新不夠。”導師給他開出了“良方”——讓他好好利用去部隊崗位實踐的機會,在基層一線尋找論文寫作思路。
為了寫好論文,許利強不放過任何一個向連隊官兵學習的機會。10多天實踐下來,他記了厚厚一沓筆記,對有關問題現狀、矛盾症結和應對措施都有直觀感受。
為了讓學員的畢業論文更加聚焦部隊實際,提升論文的“含戰量”,空軍預警學院還採取院校+部隊“雙導師”、校內+校外“雙盲審”的論文指導模式,從任職期班遴選優秀一線指揮員,為試點班學員逐人配備部隊導師,全流程指導把關學員畢設選題、論文撰寫、畢業答辯等環節。
“我們的教學改革就是瞄准打贏未來戰爭,閉合‘作戰需求—崗位能力—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的邏輯鏈路,持續強化學員對現代戰爭的認知力、復雜戰場的駕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課堂與戰場的無縫銜接。”該院領導說。(記者 張 強 通 訊 員 周 鵬 孫 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