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昔日草原與農耕文化結合點,今日中蒙科教合作集聚地——

包頭留學,主打“包會”(邊城見聞)

本報記者 姜 波 吳 勇 環球時報記者 樊 巍 環球人物記者 田 亮
2025年07月07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來自蒙古國5所學校的師生在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焊接技術。
張海峰攝

貨車在滿都拉口岸排隊等待出關。
中共達茂聯合旗委宣傳部供圖

內蒙古科技大學的蒙古國留學生在做實驗。
劉旭陽攝

中蒙青年在蒙古國國立大學實踐基地參觀學習。
袁 帥攝

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蒙古國留學生參加當地舉辦的端午節文化活動。
趙 靜攝

圖片來源:內蒙古自治區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
審圖號為蒙S(2023)025號

包頭市達茂聯合旗滿都拉鎮舉行的第六屆中蒙國際文化旅游那達慕活動現場。
中共達茂聯合旗委宣傳部供圖

位於包頭市中心的“三鹿騰飛”雕塑。
中共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黃河在內蒙古高原勾勒出一個壯闊的“幾”字大彎。位於“幾”字彎北岸的包頭市,歷史上處於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交錯帶和結合點。商隊從這裡出發,向北,通過固陽縣穿越陰山,沿萬裡茶道貫通蒙古高原直至聖彼得堡﹔向西,這裡更是草原絲綢之路關鍵節點。

如今,這一草原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已發展為“草原鋼城”。作為北方工業重鎮的包頭,仍然傳承絲路精神,依托北臨蒙古國的地理優勢和語言相通、習俗相近的文化優勢,對外科教合作有聲有色。一批批蒙古國學子來到這裡汲取新知、練就技藝,為蒙古國現代化發展注入動能,為增進中蒙兩國人民友誼貢獻力量。

科教合作——

“鹿城”對外交流新名片

走進包頭市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鹿騰飛”雕塑。包頭是蒙古語“包克圖”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相傳300多年前,包頭附近的大青山綠樹依依,泉水潺潺,引來大批鹿群來泉邊飲水嬉戲,附近牧民便用“包克圖”稱呼這裡,因此包頭又稱“鹿城”。

近年來,包頭豐富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良好學習環境,吸引了來自周邊鄰國一批批如小鹿般充滿活力的年輕學子來此求學。從聯合培養專業人才到共建科研實驗室,從學術研討交流到技術成果共享,科教合作正成為包頭對外交流“新名片”。

一大早,在內蒙古科技大學的採礦工程實訓基地,來自蒙古國烏蘭巴托的留學生蘇合呼雅格正聚精會神地盯著大屏幕,借助虛擬仿真系統,模擬露天礦山的數字化作業流程。“在中國留學的這幾年,我收獲很多,不僅學會了中文,還學到扎扎實實的專業知識。”蘇合呼雅格正在採礦專業讀大四,去年,他參與了一項“金屬礦冶煉工藝優化”課題研究,其中的尾礦回收方案在蒙古國東方省一座銅礦場得到應用,實實在在減少了當地污染。

蘇合呼雅格在學校名氣不小。他不僅籃球打得好、足球踢得好,中文歌也唱得好,是學校“十佳歌手”。讀書期間,他交了很多中國朋友。去年,有幾個中國同學趁暑假去蒙古國找他一起游玩。他也帶著全家人到上海旅游,家人看他用中文流暢交流,都為他感到驕傲。他弟弟已經開始在蒙古國一所私立學校學習中文,打算明年來這裡讀大學。

中國有這麼多高校,為何選擇這裡就讀?內蒙古科技大學的相關課程設計給出了答案。“我們學校有很多蒙古族老師,我們利用這一特色資源,為蒙古國學生量身定制課程體系。”該校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孫岩柏介紹,專業必修課,蒙古國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起上。同時,各專業的蒙古族老師會專門開設蒙古語的專業選修課以及中國經濟、文化等課程。教學方案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和專業需求,讓學生畢業后可以將學到的技術經驗帶回國實踐運用。

“現在,許多蒙古國學生想來中國留學,我有好幾個高中同學也在中國留學。”在土木工程專業讀大三的留學生阿那胡巴亞說,“在中國學習期間,我不僅通過實訓等課程掌握了車、銑、鉗、鑄、鍛、焊、3D打印以及智能多軸加工等多種機械加工技能操作,中文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未來,無論我繼續在中國高校深造或回蒙古國工作,都有很大優勢。”

近年來,越來越多蒙古國留學生從包括內蒙古科技大學在內的包頭高校畢業,投身蒙古國現代化建設、中蒙經貿合作等領域。幾年前,烏蘭巴托成立了內蒙古科技大學蒙古國校友會,中蒙科教合作結下的友誼種子正在悄然發芽、成長、開花。

職教出海——

為蒙古國培養技能人才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這首北朝時期的民歌,流傳千年。《敕勒歌》所描繪的地點,就位於今天包頭市土默特右旗一帶。這首民歌所蘊含的寬廣胸懷與互助共生精神,在“工業之城”包頭的對外交往交流中,也得到了新的詮釋。

在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教室裡,鐵道運輸專業的老師講解了信號自動控制的相關知識。下課后,蒙古國留學生雲登扎木策找到同班的中國蒙古族同學,請教自己在課上沒聽明白的地方。“學校專門安排了蒙古族學生與我們結對。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困難,都可以找他們尋求幫助。幸好有這個安排,使我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留學生活。”雲登扎木策說。

蒙古國留學生恩合巴雅爾,兩年前來到這裡學習鐵道交通運營管理。“我的爺爺奶奶都在蒙古國鐵道系統工作,他們知道中國的職業教育院校硬件設備完備、教學質量高。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就來這裡學習了。”他說,“我最喜歡學校的實訓室,它是按照鐵路行業最新標准建設的。例如在列車運行指揮實訓中心,我們可以在鐵路接觸網安全檢修平台、信號控制仿真系統等設備上進行實訓操作。將來,如果我們投身鐵路工作,可以更快上崗。”

從2017年開始,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蒙古國烏蘭巴托鐵道大學合作面向蒙古國招收鐵道信號自動控制、鐵路機車、鐵道車輛技術和鐵道工程技術等專業留學生,採取“3+1”教學模式,蒙古國留學生在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學習3年,再回烏蘭巴托鐵道大學學習1年,便可拿到當地本科學歷。7年多來,已有百余名蒙古國青年獲得雙認証學歷。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還與烏蘭巴托鐵道大學挂牌成立“蒙古國天佑學院”,計劃今年開始招收80名學生,實現境外聯合培養。

“一想到我在中國學到的專業知識,回到蒙古國可以學有所用,我就對未來工作充滿信心。”雲登扎木策說,“未來中蒙鐵路運輸合作越緊密,我的舞台就越大,我將用自己所學為兩國友好貢獻力量。”

雙向奔赴——

繪就中蒙友好新畫卷

“我這次一共征集了17個不同專業的老師的合作意向,下一步要抓緊和蒙古國的老師們做好對接。”內蒙古科技大學教師應吉日木吐近一段時間一直忙著“中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項目建設的事情。這一基地由內蒙古科技大學與蒙古國國立大學共建,計劃今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未來,雙方將依托基地進一步促進兩校材料科學與環境生態等學科深度交流,推動納米材料應用、污水處理等領域成果技術轉化。

“去年11月,蒙古國國立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的訪問團來我們學校參觀時,看到我們在水污染數據檢測領域的研究成果,很感興趣,馬上就提出了在污水處理問題上的合作需求。”應吉日木吐說,他們馬上行動展開對接合作。目前,雙方聯合研發的“水污染大數據監測平台”已在蒙古國相關地區得到應用,使當地河湖污染治理效率提升40%。

今年,項目的兩個中方老師還將帶著研究生去蒙古國,結合當地數據和條件,將成果推廣應用到蒙古國更多地區,助力當地水污染治理工作。聽到這個消息,蒙古國國立大學工程技術學院院長喬諾庫烏·索諾姆達格瓦格外高興,他說:“中國技術不僅為我們帶來了綠水青山,更是幫我們培育了這一領域的人才。”

隨著中蒙教育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包頭市職業教育院校正與蒙古國高校開展形式多樣的深度合作。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發揮裝備制造領域的專業特長,為蒙古國財經大學及蒙古國新時代職業培訓中心師生開展汽修、焊接技術培訓,並舉辦汽車鈑金噴漆技能大賽,助力提升蒙方師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同時,該校還與蒙古國工業藝術學院籌建“中蒙工程技術學院”,計劃開設焊接技術、機電一體化、數字化等實訓中心﹔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憑借食品、乳品等特色專業優勢,攜手蒙古國國立農業大學共建食品(乳品)專業,為食品行業定向培養專業技能人才。

今天的包頭,不僅是鋼鐵與裝備生產基地,更是中外技能人才的培養搖籃。從高校課堂到礦山工廠,從實訓室到火車站,中蒙跨境科教合作之路不斷延伸,繪就出一幅中蒙友好的新畫卷。學成歸國的蒙古國留學生,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播者,更是文明互鑒的使者。這條以包頭為起點的中蒙科教合作之路,恰似雄渾壯闊的黃河,正在奔向更遼闊的海洋。

■鏈接·內蒙古包頭

包頭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北與蒙古國接壤,南臨黃河,東西連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是溝通華北與西北的重要樞紐。這座城市歷史底蘊深厚,自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設九原縣起,便成為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交融的要沖。歷經歲月沉澱,如今的包頭已發展為集現代工業、科技創新、生態宜居於一體的現代化城市,擁有內蒙古最大的鋼鐵、鋁業、裝備制造等加工企業,享有“草原鋼城”等美譽。

近年來,包頭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拓展國際合作。滿都拉口岸今年1—4月累計過貨量超320萬噸,同比增長43%,成為區域貿易重要通道。包頭市依托工業產業優勢,構建起富有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吸引了包括蒙古國在內的外國留學生前來求學。包頭職業教育院校與蒙古國高校在職業教育領域開展各類務實合作,助力培養更多蒙古國學子掌握一技之長,促進兩國經貿文化和友好往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7日 17 版)

(責編:李依環、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