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萬裡行”系列訪談
中南大學黨委書記易紅:將教育家精神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教育頻道、學習強國平台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裡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中南大學立足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時代使命,將培育弘揚教育家精神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教師發展各環節、科技創新各領域,不斷激發教師躬耕教育事業、服務強國建設的澎湃動力。”近日,中南大學黨委書記易紅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說。
持續堅定教師潛心立德樹人的信念
易紅認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學校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成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通過組織特色工作坊、專題研修班、中期學生反饋咨詢服務等活動,強化對教師“育人觀”“教學觀”“質量觀”的引導,持續堅定教師潛心立德樹人的信念,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育人水平。
易紅介紹,2025年,學校組織廣大教師對課程體系、知識內容、培養模式、課堂教學等重點內容的變革進行充分研討思考,合力打造數智融合賦能的教育教學新生態﹔開展系列校內教學比武、競賽磨課、教學分享等活動,推動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手段,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學校將培育弘揚教育家精神貫穿教師教育、培養、管理等全過程、各方面。”易紅表示,學校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培訓體系,將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教師教育培訓,著力提升教師隊伍建設質效﹔建立教師榮譽制度、入職儀式和榮休儀式制度,營造尊師重教濃厚氛圍。
易紅表示,學校堅持強化有組織科研,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引導廣大教師將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自覺追求,持續激發教師科研創新活力﹔為教師開展科學研究提供堅實制度保障﹔持續開展科研誠信及學風建設教育,著力健全科研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努力為教師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易紅介紹,學校將教育家精神作為新進教師、海外歸國教師、研究生導師等各類培訓班次的必修課,實現教師全覆蓋﹔打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價值引領課堂、“四個面向”宣講團報告會等,推出“致敬中南良師”“花開似錦”等專欄,講好優秀教師的故事,讓教育家精神可感可及。
瞄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當好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高校教師作為開展科技攻關、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骨干力量,必須在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中作出更大貢獻。”易紅說。
易紅表示,高校教師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始終堅持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己任,教育引導教師聚焦基礎性、關鍵性、前沿性、戰略性科技問題,開展原創性研究和科技攻關,把教育家精神轉化為科技報國的生動實踐。
易紅介紹,十多年來,學校堅持頂層戰略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把優秀教師放在重大原創成果和“卡脖子”技術攻關的時代舞台上歷練,在多個領域不斷取得突破。2013年以來,學校獲國家科學技術獎52項﹔單項合同金額過億元的成果轉化達15項,獲中國專利金獎3項。
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當好科研育人的主力軍
在易紅看來,人才培養是高校各項工作的核心,學校教育引導廣大教師深刻領會教育家精神的內涵實質,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強化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的協同聯動,以科研賦能創新型人才培養。
一是融入課堂教學。推動教師更加注重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研究思維﹔開設“前沿專題研討”“科研方法論”等課程,將“科研命題”轉化為“教學命題”,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升學生創新素養。
二是強化實踐指導。探索以科研項目為紐帶、科研平台為載體的實踐教學模式,設立以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為目標的升華科創班,實施“長周期+分層分類”導師資格認定制度,推動教師深度參與學生雙創活動、學科競賽、科研項目指導工作。
三是深化產學研融合。探索建立海外卓越工程師學院,抓實抓好教育部供需育人對接項目,尤其是以國家戰略、行業發展、企業需求為牽引,持續引進優質產業資源融入學生培養,探索建立了“企業出題、師生答題、市場評卷”的校企聯合科研創新項目模式,推動產學研融合持續深化實化。
構建教師綜合評價體系 創造良好治學育人環境
易紅表示,學校探索構建了“四位一體”教師綜合評價體系,為各類人才在學校治學育人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文化環境。學校強化頂層設計,規范教師教育教學、學術科研、社會服務等行為。制定師德工作觀測點,明確部門職責任務,細化學院工作內容,將師德涵育融入基層黨建、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中心工作。注重師德評價結果運用,在導師遴選、人才計劃申報、評優評先工作中作為首要條件,落實師德失范行為“一票否決”,不斷完善師德評價制度設計。
“學校嚴把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關,引入校院兩級督導和兩級領導、同行教師、學生等評價主體,探索建立由教學督導、學生評教、同行評議三方參與的綜合評價體系,涵蓋師德師風、教學工作量、教學質量、教學支撐業績等維度。”易紅說,學校全面實行“教師資格証”“教育教學能力合格証”上崗制度,嚴格落實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度,新進教師100%接受教學方法與能力培訓,將教學能力評價貫穿教師職業發展全周期。
易紅指出,學校堅持分類發展、多元評價和長周期評價,構建以質量、績效和貢獻為導向的科研評價與激勵機制,促進各類人才多元化發展。對接國家科技戰略需求,推行“學科分類評價、代表性成果評價、同行專家評價”相結合的科研評價機制,推動實現精准評價。堅持發展引領、科學評價,分類設立“創新驅動計劃項目、前沿交叉研究項目、高端智庫項目”,分別圍繞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前沿交叉領域開拓、智力服務能力提升,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實施彈性周期的科研貢獻評價,激發教師前沿創新動力。
“此外,學校還以成果轉化運用、服務社會為導向,制定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信息工作管理辦法等文件,將成果轉化業績、專利推廣應用前景、決策咨詢報告等成果應用情況納入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的代表性成果范疇。”易紅表示,學校明確要求未實現轉化的授權專利不得作為教師晉升職稱的代表性成果,提高成果轉化績效在評價中的權重﹔突出特殊貢獻,對長期服務艱苦地區、高危崗位、基層一線的教師,在考核晉升中予以政策傾斜,並將參與對口支援等重大任務的實際貢獻作為重要評價內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