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高校師生中激發強烈反響——

這堂“大課”,凝聚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2025年09月09日08:34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這堂“大課”,凝聚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全國各地高校師生或現場觀禮、或收看直播,在這一庄嚴的歷史時刻,大家心潮澎湃、倍感振奮。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在高校師生中引發強烈反響,他們紛紛結合教育使命與時代責任,暢談感悟、抒發情懷、展望未來,表達出傳承偉大抗戰精神、培育時代新人的堅定決心。

“無比震撼、自豪和驕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觀看了盛大庄嚴的閱兵式,北京大學黨委書記何光彩深感振奮,備受鼓舞。他表示,八十年前,先輩們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道徹底打敗了法西斯主義,贏得了來之不易的和平。“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我們將努力把北大建設成培養時代新人主陣地、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教育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高等教育充分發揮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作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貢獻北大力量。”

南開大學杰出教授李金錚受邀於現場觀禮。他說:“氣勢恢宏的陸軍方隊、海軍方隊、空軍方隊、火箭軍方隊威武雄壯,排山倒海的各類裝備方隊,無不體現出我國日益強大的軍威、國威!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來之不易,我們要永遠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作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師,我會帶領學生弘揚正確史觀,為提升中國國際學術話語權,培育心懷報國志向、堪當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李剛,已是第四次帶隊參與天安門廣場重大活動合唱指揮。他激動地表示,當《鬆花江上》的旋律響起,許多觀眾流下熱淚,歌聲喚起了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戰的記憶。“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這句話久久回蕩在我們心中。我們團隊圓滿完成了任務,感到非常自豪!”

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碩士生廖婧妤是第二次參與國家重大活動合唱演出。從本科新生到研究生一年級學生,從建黨百年到抗戰勝利80周年,她深刻感受到了人生關鍵節點與祖國重要時刻同頻共振。“‘請黨放心、強國有我’不僅是青春誓言,更是我求學道路上愈發堅定的人生信仰。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我定當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讓愛國情懷在年青一代心中扎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師,東北師范大學教授楊曉慧認為,大會就像一堂“大課”,凝聚著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為青少年提供了一部具象化的民族精神教科書。“這份沉甸甸的歷史,正是愛國主義最深厚、最不容置疑的基石。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要引導青少年穿透迷霧,深刻理解這段歷史的本質與分量,將其內化為精神坐標,讓愛國情懷與和平信念在年青一代心中真正扎根、代代相傳。”

“十四載烽火將山河熬成血與火的長歌,也鑄成中華民族以血肉為刃的抗戰史詩。昔日積貧積弱、百業凋零,今朝艦陣如虹、百業競榮,這是一部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百年奮斗史。”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長聘副教授王熙語氣堅定。“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人民教師,我們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聖使命。我要通過扎實的學術研究,深入闡釋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歷史脈絡,將偉大抗戰精神中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智慧與力量。”

“80年過去了,抗戰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歷史的記憶是不可磨滅的。”山東大學歷史學院院長代國璽說,“我們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領會思想觀點、把握精髓要義,切實用講話精神指導中國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史研究和中共黨史研究工作,講清楚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歷史,闡明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是如何反對戰爭、爭取並維護和平的。”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系本科生王佳雨深深感到,這場閱兵,展示的不只是震撼人心的現代化裝備、整齊劃一的威武之師,更是一個民族從苦難中崛起的底氣,是對“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踐行。

“為教育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

歷史承載過去,也啟迪未來。金華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王振洪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以歷史昭示未來,為教育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作為職業院校,我們要將偉大抗戰精神轉化為育人實踐,努力培養更多‘技能報國’的新時代工匠:以‘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通過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產業升級﹔以‘紅色基因’鑄魂育人,在實踐教學、社會服務中厚植家國情懷﹔以‘開放視野’對接國際標准,在職業教育‘走出去’中貢獻中國智慧。”

“物理學作為探討物質基本結構和運動規律的科學,是幾乎所有國防技術創新的源頭。”北京化工大學數理學院教授吳揚說,作為一名高校物理教師和科研工作者,要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教學中融入前沿科技案例,激發學生的科學熱情與探索精神,在科研中勇闖“無人區”,力爭在關鍵領域實現原創突破,為國家鍛造更為鋒利的“技術利刃”。

“作為一名鋼鐵冶金專業的教師,我們肩負著培養行業高端技能人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使命。我們應將抗戰歷史與鋼鐵工業發展歷程融入教學,引導學生聚焦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不斷提升中國鋼鐵的國際競爭力。今后,我將立足本職崗位,以更飽滿的熱情、更嚴謹的態度勇於創新,為推動鋼鐵冶金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材料工程學院教授董中奇說。

閱兵中的無人化、信息化裝備方陣,給北京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電子信息專業博士研究生吳思思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太清楚這些裝備背后的技術力量——從協同無人機到智能感知系統,都是科技強國的見証。這也更堅定了我的決心,將所學AI知識融入祖國建設,用技術為民族復興添磚加瓦,守護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和平盛世。”

(記者 晉浩天)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