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育時代強師,夯強國之基

2025年09月09日08:45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育時代強師,夯強國之基

即將到來的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就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統籌優化教師管理與資源配置,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時代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支撐,更是奠基民族未來的戰略性工程。

舉旗定向,思想鑄魂

推動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需要筑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根基。教師思想政治素質直接關系“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要把思想政治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確保教育領域始終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加強政治理論武裝。應建立健全常態化、長效化的政治理論學習機制,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師日常教育之中,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全方面、多層次的專題教育,引導廣大教師深刻理解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不斷增強教師群體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樹立堅定不移的教育理想信念,使其在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強化黨建引領作用。要加強黨組織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在組織運行方面,按照“雙帶頭人”的選配標准選拔優秀教師擔任黨支部書記,積極吸納青年人才、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充實黨員教師隊伍,將政治標准納入教師行業標准,完善教師入職、培訓、考核全過程政治把關機制﹔在實踐運行方面,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推進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應將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置於優先發展地位,著力構建“體系化培養+科學化遴選+專業化發展”的多維機制,並將其深度融入學校教育全鏈條、覆蓋各學段教師培養全過程。建設一支理論素養深厚、育人本領高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是新時代教師發展的應有之義。

固本培元,德潤仁心

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准,也是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生命線。師德師風直接決定著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必須以教育家精神為思想引領,以師德師風建設的“四個相統一”為核心遵循,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加強教育,涵養高尚情操。教師教育應將師德師風專題教育工作常態化、系統化融入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並持續創新教育模式,讓教育者先受教育。如將新教師入職宣誓與老教師榮休儀式相結合,對新入職教師開展入職“第一堂課”以明規正紀,以優秀老教師的榮休儀式傳承師德正風,明確良好的師德師風是教師的精神底色與根本堅守。

立規明矩,明確行為底線。嚴格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准則》,規范教師職業行為操守。健全師德失范行為警示警告、通報查處制度,以“零容忍”態度嚴懲違反師德行為,形成強大震懾。通過反面典型警示教育,起到以案明紀、以案說法的效果,引導教師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

明確標准,完善評價體系。系統凝練教育家精神關於師德師風的具體要求,將師德師風建設融入教師工作責任制考核和領導干部年度履職盡責考評體系,壓實各級黨組織主體責任。完善教師榮譽表彰制度和榮譽體系,以師德楷模激勵並帶動全體教師堅守職業本色,確保良好師德師風在辦學治校各環節和教書育人全過程中實現制度化、長效化、常態化落實。

優師強師,精進提質

推動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培育教師授業解惑、啟智潤心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因此,必須進一步健全教師教育體系,實施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推進教師教育創新機制改革,以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構建開放、協同、聯動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打造助力新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教育創新格局。

構建協同育人生態。要強化師范院校在教師培養中的“主力軍”地位,積極探索並推廣“雙導師制”“訂單培養”“協同提質計劃”等創新方法,構建多元協同的教師教育新生態。在跨校協作方面,破除院校壁壘,鼓勵高水平綜合類大學開設高質量教師教育培訓課程,結合院校特色探索“學科+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聯合各機構開展中小學教師科學素質提升等系列培訓。在協作職責方面,通過調動多元主體參與積極性,明確不同教師教育主體的優勢特色與權責邊界,建構政府、高校、行業協會、教師發展機構、中小學實踐基地等全方位主體協同的教師教育框架。

優化教師資源配置。革新教師管理制度與資源配置方式,讓教師教育成果惠及教育事業發展。深入實施支教幫扶工作,優先建強鄉村教師隊伍以補齊鄉村教育短板,優化學科結構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深化教師評價改革,建立教師分系列發展體系,優化教師分類評價方式,暢通教師分類發展通道,激發教師創新創造活力。創新教師管理模式,拓寬優秀人才引進渠道(如兼職、返聘),深度推進“縣管校聘”,推動教師編制崗位統籌配置和跨域流動,實現師資共享,切實解決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短缺問題。

把握數字化賦能教師教育的時代機遇。引導廣大教師主動擁抱數字革命,培育面向未來的教育創新力,將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納入戰略性規劃,系統構建新時代教師數字素養培訓方案與評價體系。此外,需格外注重教育數字化倫理規范,引導教師樹立“技術服務於人”的正確理念,有效提高教師數智思維能力和數字技術應用能力,防范“數字依賴”危機的滋生。

尊師惠師,強基重教

推動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夯筑起全社會尊師重教、敬師愛師的生態。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面向未來,更需要結合教育強國建設戰略的推進,通過推行系列尊師惠師舉措,著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業上有成就感、在社會上有榮譽感,穩定和吸引優秀人才從教,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加大宣傳力度,展現教師精神風貌。採用立體化傳播的方式開展系列活動,表彰具有時代精神、育人成效卓著的優秀教師楷模,大力宣傳“特崗教師”與優秀銀齡教師,彰顯新時代教師立德樹人、潛心育人的崇高形象。賡續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秀文化傳統,在全社會營造“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師以從教為榮、民以助教為樂”的良好風尚,讓尊師重教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加強惠師權益保障,維護教師職業尊嚴。維護教師合法權益,支持“優師計劃”師范生職后學歷提升,做好“國優計劃”畢業生從教政策支持,為教師提供政策舉措、惠師權益、職業檔案等多樣化咨詢與服務。健全教師待遇保障制度,落實好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保障政策,統籌做好高中、幼兒園教師工資待遇保障。依托教聯體建設,有效引導家長和社會理解、支持教師工作,依法嚴懲侵害教師權益的行為,推動落實鄉村教師住房政策,切實維護教師群體的職業尊嚴與合法權益。

切實減輕教師負擔,回歸教書育人主業。一方面,要著力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任務負擔,嚴格規范各類活動進校園審批管理,建立准入清單與負面清單,科學研判督查檢查、評比考核等事項,最大限度減少教師額外精力損耗﹔另一方面,要善於利用信息技術協助教師完成作業批改、學情分析等活動,提升教育教學的精准度與整體效能,使教師擺脫繁重重復的事務性工作,從而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於教學研究、學生發展、價值引領。

(作者:張茂聰,系山東師范大學副校長)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