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推動觀念機制“雙轉變”,提升數智時代學習成效

2025年09月09日08:51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推動觀念機制“雙轉變”,提升數智時代學習成效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強調“推行更富成效的學習方式”。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兩大核心支撐:教育觀念的深層轉變與體制機制的系統性改革。前者解決“願不願用、會不會用”的內在動力問題,后者破解“能不能落地、能不能持續”的外在保障問題,二者協同發力,方能助力AI重塑教育價值。

教育觀念需深層轉變

推行更富成效的學習方式,首要障礙是教育參與者(尤其是教師、管理者)對“AI如何重塑教與學”的觀念認知偏差。如今的學生是與網絡共生的“互聯網原住民”,本能地通過屏幕學習﹔而70后、80后為主的教育工作者,更習慣以書本為核心的傳統學習模式。這種代際認知差異,若不通過觀念轉變彌合,AI技術再好也會淪為“新瓶裝舊酒”,難以突破傳統教育的框架。

觀念轉變的核心是從“獨導型教學”到“協同型育人”的認知重構。傳統教育觀念以“教師為中心”“知識為核心”,強調教師對教學過程的主導、學生對知識的被動接收。而AI催生的智能學伴、人機協同模式,本質是將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讓AI承擔重復性知識講解、個性化學情分析等工作,教師則聚焦能力培養(如思辨性思維、創新能力)與情感關懷。這種轉變要求教育工作者摒棄兩個認知誤區:

誤區一:將AI視為“替代教師的威脅”。實際上,AI是教師的“智能助手”,例如智能學伴可根據學生錯題數據生成個性化練習,教師則可集中精力為學生設計探究性項目,實現“人機協同提效”﹔

誤區二:將AI教學等同於“屏幕替代黑板”。若僅用AI播放課件、布置線上作業,而不改變“灌輸式”邏輯,則無法發揮AI的情景交互、動態適配等優勢,與傳統教學很難有本質區別。

隻有建立“開放的思想與心態”,認可AI對“教與學”關系的重塑,才能讓技術真正服務於“素養提升為本”的育人目標。

觀念轉變的關鍵是彌合代際學習習慣差異。正如上文所述,學生擅長通過視頻、交互游戲、在線協作等方式獲取知識,對智能學伴、虛擬仿真學習等模式接受度高。教育工作者若仍固守書本學習的傳統經驗,可能會對AI教學產生抵觸:例如擔心學生“沉迷屏幕”而限制線上學習,或因不熟悉AI工具而拒絕嘗試人機協同。

這種代際差異的破解,需要教師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擁抱”:一方面,通過培訓幫助教師掌握AI教學工具的使用邏輯,理解“屏幕學習”並非等於“碎片化學習”,而是可通過情景交互實現深度思考﹔另一方面,鼓勵教師以學生的學習習慣為起點,設計“AI+傳統”融合的教學方案(如用智能學伴預習、課堂討論深化、AI評價反饋),讓觀念轉變落地為具體的教學行為。

體制機制需系統改革

若說觀念轉變是“內在動力”,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則是“外在保障”。如果學生不能自由選擇修學科目和講課教師,如果學分不能互認、學位不能等價銜接,人工智能+教育很難發揮其最大效益。要推動方式更靈活、資源更豐富的自主學習,必須構建適配AI特性的新機制。

改革“剛性選課與評價機制”,適配AI的大規模因材施教。AI的核心優勢之一是“個性化”,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為不同學生推薦適配的課程、教師與學習路徑。為此,需建立“彈性選課機制”,允許學生跨班級、跨學校甚至跨區域選擇AI推薦的優質課程(如名校的AI通識課、特色學科課),打破“教師由學校分配、課程由年級固定”的限制﹔同時,需建立“學分互認與微証書機制”:針對AI推薦的線上優質資源(如經過認証的慕課、技能課),制定統一的學分互認標准,同時推出“課程微証書”,解決“線上學習效果不被認可”的問題。

AI推動的自主學習,依賴於“豐富且優質的教學資源”。在建設和運行好國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同時,應鼓勵各種社會力量豐富網上教育教學資源。針對當前線上資源良莠不齊的狀況,需要進行體制層面的“標准化建設”,如制定“教學資源上網認証標准”,確保資源的科學性與適用性﹔制定“網上學習效果評價標准”,突破“以考試分數為核心”的傳統評價,建立涵蓋“知識掌握、能力提升、素養養成”的多維度評價體系。

體制機制改革還需解決“誰來推動、誰來買單”的問題:一方面,政府需出台專項政策,鼓勵學校引入AI教學工具(如智能學伴、情景交互平台),對積極嘗試人機協同模式的學校與教師給予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教師激勵機制,將AI教學能力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對探索出有效AI教學模式的教師給予表彰與晉升傾斜,改變部分教師“用不用AI一個樣”的消極心態。

人工智能為教育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對“育人本質”的回歸,從“批量培養”到“因材施教”,從“知識灌輸”到“能力塑造”。但這一回歸過程,無法僅靠技術“單兵突進”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打破認知壁壘、激活內在動力的“魂”﹔體制機制的改革,是破除制度瓶頸、搭建落地框架的“基”。唯有以觀念為魂、以體制為基,雙輪驅動、協同發力,才能應用AI技術成就更富成效的學習方式,讓教育邁向更公平、更高質量的新未來。

(作者:李志民,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