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先進制造技術“領跑者”?
——記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歐陽陵江


點擊播報本文,約
當機床精度化為育人標尺,當產業痛點成為育人課題,他用23年堅守詮釋——真正的大國良師,既有培育青年工匠的智慧,更有賦能產業升級的擔當。鑄匠心、傳匠技、育匠才,他在“中國制造”的版圖上刻寫“師者擔當”。
作為數控加工領域的先行者,歐陽陵江累計為國家裝備制造業培育輸送技術骨干、青年工匠600余名。面對產業升級需求,他牽頭搭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領團隊攻關克難,推動多軸加工技術在高端裝備領域應用,近三年為企業增效上千萬元。他用創新與堅守告訴我們:靠技能,可以拼出精彩人生!
歐陽陵江指導團隊年輕教師給學生做技術指導。學校供圖
個人理想,融入國家需要
1999年,數控技術在國內剛剛興起,歐陽陵江考入了湖南工業職院數控技術專業。“要以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為目標,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導師張導成常叮囑學生的這句教誨,深深烙印在青年歐陽陵江心中。
畢業時,他以專業第一的成績拿到數控銑高級工証書,在湖南省第一屆大學生數控技能大賽中斬獲數控銑項目第二名。優異的成績讓他成了企業爭搶的“香餑餑”。歐陽陵江卻說,學校花資源培養我,老師手把手教我,我得幫老師帶一批學生出來。這份初心,成了他扎根職教的起點。他的選擇,源自對國家產業發展需求的深刻洞察——當時,中國數控技術方興未艾,裝備制造業“人才荒”加劇。他說:“成為一名工匠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為國家培養一群工匠。”
23年間,實訓車間的機床更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畢業了一屆又一屆,唯獨歐陽陵江的身影從未缺席。在同事和徒弟的印象中,歐陽老師的時間表裡沒有節假日,隻有“教學日”。他一肩挑著數控專業實訓教學、企業實習指導,一肩扛起數控專業綜合工程實踐、畢業設計及各類競賽指導工作,教學工作量達到年均500課時。
給學生們講學長事跡、談自身經歷,是歐陽陵江常做的事。“我也是高職畢業生,我能做到的,你們肯定也能﹔學長能當‘技術能手’,你們也能。”在他看來,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是個事半功倍的法寶。而他自己,也從高職生一步步蛻變為行業專家,從未停止向前的腳步,在普通崗位上奮力攀登。
產業難題,當作發展機遇
“一般人不敢碰的企業痛點、行業堵點中,往往蘊藏著發展機遇。”基於這一認知,歐陽陵江牽頭成立“湖南省多軸加工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組建“智能制造”“先進切削工藝”兩大教研團隊,圍繞行業痛點申報“自由曲面數控加工刀具路徑優化”等5項省廳級課題,獲3項國家專利,助推多軸加工技術標准升級。
他帶領團隊攻堅企業難題:為長沙第三機床廠優化改進生產制造工藝,提出鋁合金開粗加工新工藝,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每年超500萬元﹔為湖南某水泵廠研發新型葉輪提供試制服務,助力這一涉及國防安全的重要課題成功驗收﹔與某傳感器生產單位合作,開發了能耐受萬米地下高溫高壓的石油壓力傳感器保護殼,突破了西方技術制裁……這些年,歐陽陵江帶領團隊承擔了多家企業的技術攻關項目,也為專業發展贏得了機遇。
2008年,當“五軸加工技術”在國內尚屬制造業前沿概念時,歐陽陵江已敏銳意識到它代表先進制造的發展方向,並力主引進五軸加工中心數控設備。2011年設備到位,但是缺乏沒有任何可參考的操作手冊和成熟教學體系。
為此,歐陽陵江帶著團隊從最基本的機床操作學起,在反復試錯中探索如何實現精准加工,再進行教學化設計與簡化。兩年后,40多個既體現先進制造技術、又具備教學可行性的項目案例“誕生”,讓職校生也能觸摸到行業尖端技術。
磨練意志,培養產業“領跑者”?
為持續打磨技能、賦能教學,歐陽陵江堅持以賽促教、以練促學。每次比賽歸來,歐陽陵江都會把新技術、新標准融入課堂。“歐陽老師總能巧妙地將多門專業課融合起來講授。我們1年能接觸到20多種不同工藝類型的產品,這樣的經歷可以抵得上企業普通員工10年的工作經驗。”2024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學生卜偉偉深知,這背后是歐陽老師無數個深夜修改教案、調試設備的堅守。
在學生中,歐陽老師的“嚴”是出了名的。他堅信,要讓學生能在企業站得住腳,自己手上就要有能讓企業信服的技術,與其跟跑企業的技術升級,不如努力做個領跑者,這樣才能讓學生畢業時趕上企業升級的風口。
不僅教授技能,還要磨礪意志。歐陽陵江設計了一項技能考核,要求學生必須連續、沒有任何差錯地加工十個合格的金屬小立方。每個小立方有6個尺寸,每處尺寸精度必須控制在0.03毫米內。一旦出現一處失誤,必須推倒重來。有個學生在做第9個小方塊的時候,丟了一個尺寸。他苦苦請求老師讓他過關。歐陽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在學校丟一個尺寸可以打99分,可在企業丟一個尺寸就等於制造了一個廢品。”
近年來,歐陽陵江帶領的學生隊伍三次在復雜部件數控多軸聯動加工技術賽項中斬獲全國一等獎,他也成為業界當之無愧的“金牌教練”﹔從賽場到車間,他培養的200余名掌握多軸加工編程與工藝技術的學子,超80%成為先進裝備制造領域企業的技術骨干,在產業升級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