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政課堂洋溢愛的溫度
——記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虎英小學思政教師胡嶸蘋


點擊播報本文,約
走進東莞市東城的一間小學教室,孩子們正神情專注地聽老師講課。課堂氛圍像涌動的潮水,老師的教學語言經過精心錘煉,時而娓娓道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學生如臨其境﹔時而滿懷激情,抑揚頓挫的語調變化牢牢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這位老師正是深耕思政教育領域二十余載的胡嶸蘋。
初心如磐,從“愛的教育”啟航
胡嶸蘋始終難忘初為人師時講授的那節主題課程《父母的愛》。課前,她精心策劃,邀請家長們為孩子寫下飽含深情的信件。課堂上,當孩子們打開抽屜,發現滿載愛意的信時,讀信的聲音漸漸哽咽,淚水奪眶而出。放學時分,孩子們如歡快的小鳥般扑進父母懷中,大聲呼喊著“爸爸媽媽,我好愛你”。那一刻,胡嶸蘋真切地觸摸到了教育最本真、最純粹的力量:“思政教育絕非空洞的說教,而是要引導孩子學會去愛、去表達、去關心。”
“那一幕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讓我堅定了踏上思政教師之路的決心。”從教二十余年來,她始終將那一刻視為信念的火種,秉持著先教會孩子愛父母,再引導他們愛社會、愛國家的理念,將點點滴滴的小愛匯聚成磅礡的家國情懷。在她看來,小學思政課的使命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為孩子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她為自己立下格言:“以心有大我之愛,育心有大我之人。”
課堂傳遞“暖心溫度”,厚植家國情懷
“思政課不能是冰冷的灌輸,而要有溫度、有詩意。”胡嶸蘋獨辟蹊徑,開創了“情意課堂”,巧妙地將語文的詩情畫意、音樂的靈動韻律融入思政教學,實現了“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在胡嶸蘋的精品課程中,有洋溢著家庭溫情的《父母多愛我》,有充滿童真童趣的《畫畫我自己》,有飽含家國情懷的《中國有了共產黨》,還有彰顯社會關懷的《童眼看脫貧 點亮中國夢》。這些課程採用故事講述、角色扮演、情景再現等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們的心靈受到觸動,情感產生共鳴。
胡嶸蘋善於將課堂打造成一個“有溫度的空間”,巧妙地將身邊的點滴小事與課本中的經典故事相連接。在講述烈士趙一曼的故事時,她聲情並茂、至情至真地朗讀,孩子們當場落淚﹔在《拉拉手交朋友》的課堂上,她精心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游戲互動環節,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學會悅人悅己,感受同學之間真摯的情誼。
“課堂因情意而綻放光彩,學生因情意而得到滋養。當情感真正在課堂中流淌,素養便會如春雨般悄然浸潤孩子們的心田。”胡嶸蘋感慨地說。
倘若說“情意課堂”為思政教育注入了溫暖的人文關懷,那麼“科創思政”則讓它更加緊密地貼合新時代的飛速發展脈搏。
東莞,這座以“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為鮮明特色的城市,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胡嶸蘋敏銳地捕捉到孩子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同時意識到價值觀教育在這一領域的相對滯后。於是,她大膽提出將思政教育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讓孩子們在探索與創造的奇妙旅程中,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深深植入心中。
在《科技力量大》的課程中,胡嶸蘋巧妙運用“時光門”這一創意元素,帶領孩子們穿越時空,領略屈原《天問》中對宇宙的深邃思考、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蘊含的智慧光芒,再到袁隆平“禾下乘涼夢”所展現的偉大情懷。通過這一系列體驗,孩子們深刻感受到科學家們的探索精神和崇高追求,從而厚植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她還借助AI技術,讓孩子們與林則徐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親身感受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和凜然的愛國主義情懷。
胡嶸蘋堅信,新科技的發展將孕育出新的道德觀念、倫理准則和素養要求。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以人的情感為紐帶,駕馭新科技,讓其在課堂上發揮積極的助力作用。
授人以漁,以“挑剔、折騰、痴迷”詮釋擔當
作為東莞市東城思政教研員,胡嶸蘋肩負著培養青年教師的重任。她以嚴謹的態度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帶領團隊一課一課地精心打磨。同事們笑稱她“挑剔、折騰、痴迷”,而這恰恰是她對教育事業執著追求的真實寫照。
挑剔,源於她對每一節課質量的極致追求。她帶領團隊反復修改教案、精心演練每一個教學環節,力求做到盡善盡美﹔折騰,體現在她不顧身體的不適,在剛剛動完手術第五天,就毅然踏上赴貴州、新疆、張家界送教的路途,隻為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傳遞到更遠的地方﹔痴迷,則是因為她對課堂充滿無盡的熱愛,花費整整一個禮拜的時間,精心打磨出43頁的詳實內容。
“我先以身作則,他們才會積極跟上。”胡嶸蘋堅定地說,“育學生,也要育老師。”在她的悉心指導下,46位教師成長為省市骨干教師,她所帶領的教學團隊更是榮獲“全國優秀教研團隊”的殊榮。
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胡嶸蘋始終不忘自我提升。“唯有不斷學習,緊跟時代步伐,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她緊跟新教育的潮流,不斷探索創新,以“躬耕田野”的精神為目標,致力於打造“理想課堂”。她認為,能夠榮獲最美教師的稱號,離不開持續不斷的學習與進步。“我不認為這些榮譽僅僅屬於我個人,它是我們整個東莞教育團隊的集體榮耀。”她說。(白炅、實習生王開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