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崗拉梅朵”在無聲世界中傲然綻放
——記西藏山南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古桑曲珍


點擊播報本文,約
清晨的陽光穿透山巒,洒在西藏山南市特殊教育學校的舞蹈教室裡。古桑曲珍俯下身,輕輕握住聽障孩子的手,將他們的掌心貼向音箱震動的面板。作為特殊教育教師,她以舞姿為語言、以愛心為橋梁,在雪域高原默默守護著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聽不見音樂,卻在她的指引下,觸摸到了世界的回響。
初遇特教:“特殊”二字的重量
2010年,古桑曲珍還是一名普通學校教師。當她看到家鄉山南市特殊教育學校的遴選公告時,“特殊”兩個字在她心中激起漣漪。盡管這份職業充滿未知,但憑著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忱,她毅然踏上一條全新的人生道路。
初到特校,面對聽障、視障和智力障礙的孩子們,古桑曲珍坦言“不知所措”。為勝任工作,此前她被派往長沙特殊教育學校培訓一年。但當她回到山南,面對零基礎的學生時,發現挑戰才剛剛開始。“長沙的學生已經完全適應了學校生活,而我們的孩子大多是第一次上學,眼中寫滿恐懼,我甚至連拉一下他們的手都擔心會嚇到他們。”古桑曲珍回憶道。
眼前的場景反而堅定了她的選擇。“這些孩子大多來自農村,看著他們,總感覺他們需要被照顧。”教育的使命悄然扎根,古桑曲珍就這樣走上了特殊教育的職業之路,以日復一日的堅守感受“特殊”二字真正的重量。
探索教學:讓愛完成教育的震動
因為熱愛舞蹈,古桑曲珍選擇了聽障舞蹈教學。面對孩子無法聽見音樂的難題,她開始了漫長的探索。
最初,她不知如何傳達節奏。直到一次,她把音箱音量調到最大,站在旁邊的學生被震動嚇了一跳,她才受到啟發——聽障孩子可以通過震動感知節奏。
從此,她逐步摸索出一套特殊的教學方法:將音箱緊貼地板,讓孩子用腳心感受震動﹔用手機燈光閃爍提示節拍﹔把復雜動作拆解成基礎單元,手把手調整角度……最困難的是教孩子背對觀眾跳舞。由於看不到指揮,她安排助手老師在后方與她同步指揮,形成前后“雙節拍器”,再加上反復練習,終於攻克難題。
盡管教學屢屢受挫,但古桑曲珍從未退縮。“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對舞蹈的渴望,始終支撐著我前行,”她動情地說。這場比樂聲更強烈的“震動”,震源正是她對孩子們深沉而真切的愛。
除校內教學,古桑曲珍還堅持為重度殘疾、無法到校的孩子送教上門十年之久。對於這一份堅持,她有著獨特的理解:“我們送去的不僅是一堂課,更是一份‘被看見’。”
送教之路常伴隨艱難險阻。一次雨天途中遭遇泥石流,古桑曲珍和其他兩位老師仍然堅持前行。“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我們都不會放棄,”她說。
十年跋涉,她讓教育沒有距離,讓每個孩子都被看見。
“崗拉梅朵”:用舞蹈綻放生命精彩
多年來,古桑曲珍帶領學生取得累累碩果。2014年,在山南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及市殘聯的支持下,學校成立“崗拉梅朵”殘疾人藝術團(藏語意為“雪蓮花”)。雪蓮花生於冰雪高原卻堅韌綻放,正如她對孩子們的期望——不畏艱難,活出精彩。
藝術團連續兩屆在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西部賽區舞蹈類比賽中奪冠。更讓她自豪的是,7名學生進入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附屬學校學習,其中第一批4人被正式錄取,第二批1人錄取。今年,另有兩名學生考入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舞蹈表演專業。
她每年都帶孩子們赴考,一路既當老師又做保姆,盡管艱辛,但看到孩子們飛向更廣闊的天空,她感到由衷自豪。更重要的是,她的學生們也走向了特教的崗位,將教育的力量繼續傳遞下去,這更讓她感到意義非凡。
不只是成績,微小的改變也足以令人動容。很多孩子一開始跳舞時,總是十分拘束,但慢慢的,他們開始變得自信,眼神也變得陽光起來。“與其說是我改變他們,不如說是舞蹈給了他們表達自我的出口。”
古桑曲珍仍記得第一次成功演出時,她和孩子們在后台喜極而泣。孩子學會了相信自己,而她體會到育人成材的意義——他們都“做到了”!
“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她希望把溫暖傳遞給每個特殊孩子,讓更多人明白:障礙不是界限,藝術屬於每一個熱愛生命的人。
如今,一朵朵“崗拉梅朵”正傲然綻放——他們迎著風雪起舞,向著陽光生長,以自己的生命軌跡詮釋著:即使世界寂靜無聲,夢想依然可以震耳欲聾。而這,正是一位普通教師用最朴素的堅持與最深厚的愛,為特殊孩子們點亮的前行之路。(唐婕、實習生殷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