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想进国有企业,四处活动托人情;想进事业单位,首先想到递条子……大学生就业季,这样的“关系学”竟颇有市场。

  近日,有调查显示,超过两成受访大学生求职时动用过“关系”。而在山西太原,一个诈骗团伙4年来以帮忙找工作为名,骗得500个大学生近9000万元,原因也是迷信求职要“走后门托关系”。

  找关系求职成为集体“潜意识”,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就业之难。的确,这个夏天,近700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却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求下降,“最难就业年”难免让关系也成为求职的核心竞争力。

  其实,相比找工作难,更难的可能是“找到好工作”。在1比好几万的白热化竞争中,大家仍对国企、公务员等趋之若鹜。而虽然比例不断提高,但2011年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还是仅占1.6%。去往西部、回到农村、扎根基层的比例,同样难让人乐观。

  从这个角度看,“最难就业年”实际上是“结构性就业难”。说白了,就是难找到好工作、不愿做差工作。而所谓“好”、“坏”,在很多人看来,是靠简单地附着在工作上的“福利”差别来判定的。

  一个基层环卫工人职位,引来众多大学生竞争;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却去当了城管。虽然常说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当不少大学生发誓“死也要死在体制内”,眷恋着所谓“体制内”稳定的工作、较好的福利时,就势必造成一些岗位“粥少僧多”,形成求职时的一种集体想象,也让寻找关系、制造关系、动用关系成了敲门砖。

  不少从事乡村建设的单位,常常苦于找不到人手,因为“工作地点在农村,待遇也不高”。很多做出了成绩的“大学生村官”,也往往有“不被家人和同学理解”的心路历程。这也说明,就业虽难,就业的潜力却还很大,需要更好激发。

  结构性就业难背后,是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均衡问题。缺少了稳定的预期、看不到发展的前景、没有了基本的保障,一些本来很重要的职位,也可能门可罗雀、乏人问津。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库,如果就业导向出现偏差,不仅不利于个人发展,更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试想,一个社会学博士,如果选择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民间组织,是否远比当银行职员更能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

  找出原因,更需对症下药。如果能消除体制性“鸿沟”,引导“自我实现”成为就业第一选择,是不是会更有说服力?如果能为更多新兴领域提供政策支持,真正“行行出状元”,转变就业观念是不是会有更强现实依托?而如果高校教育更多对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实现“人才比例均衡”,结构性就业难是不是也能大为缓解?

  这些,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社会管理者不可不深思之、笃行之。

(责编:袁勃、林露)

相关专题


查看全部留言

>

中小学作文园地专栏征文
中小学作文园地专栏征文

盘点当红明星毕业照
盘点当红明星毕业照

新闻热搜词来源:百度新闻

埃及神庙被刻字台湾抗议仁爱礁事件红会挪用2000万金正恩亲笔信一代穷世代穷野牛登陆船零关税瑞士货公款吃喝打白条欧冠 拜仁夺冠钱多后台硬兰州削山造地被叫停千万罕见病患者北京摇号人数创新高钱钟书私信被拍卖昆明废止口罩实名

精彩热图|人民电视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小小三轮车载31名孩子小小三轮车载31名孩子 无臂少年学计算机专业 无臂少年学计算机专业

热播视频|图说中国

深圳"走路死"是天灾?深圳"走路死"是天灾? 原卫生部副部长忆非典原卫生部副部长忆非典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

论坛|访谈辩论微博SNS